查看原文
其他

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4 | 面孔的温度和力量 |《脸庞·村庄》(阿涅斯·瓦尔达)

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-07-15



作者注




上海国际电影节负责“纪录片竞赛单元”徐峥邀请,2018年去SFF做评委。电影节期间,属评委工作的五部纪录片之外,其它纪录片我就看了两部,一部是瓦尔达的《脸庞·村庄》,另一部是怀斯曼的《纽约公共图书馆》,这是两部看了让我倍感温暖的片子,这在我的纪录片观片经验中实在罕见。

 

而且,两部片子的导演都是高龄作者,瓦尔达今年90岁,怀斯曼今年88岁。我从不敢认为自己可以活到这把年纪,活到这把年纪居然还可以拍片,我更是想都不敢想,但是,人家——一个法国人,一个美国人——做到了,而且让我看了倍感温暖力量顿生更加热爱纪录片,这是什么魔力?

 

所以,两部电影看完走出影院,我就想着,一定得写写这两部片子,而且是在千人座位超大影院和无数人一起共享的电影。

 

观片文字是去年6月电影节结束后写的,当时发在草场地邮件组。


吴文光

2019.11



吴文光影像笔记54面孔的温度和力量


《脸庞·村庄》(阿涅斯·瓦尔达)


《脸庞·村庄》(Face, Village)

导演:阿涅斯·瓦尔达、 让·热内(Agnès Varda,JR,法国)

89分钟,2017

 


说起瓦尔达,这个名字听说已久,但在《脸庞·村庄》之前,没看过她的任何一部电影。都说瓦尔达是大名鼎鼎的“法国新浪潮电影”的干将之一,想我知道发端于六十年代的“法国新浪潮电影”,是和特吕弗、戈达尔、《四百下》《精疲力尽》等等这些人名片名捆在一起,不知道其中还有女性还有一个叫瓦尔达的人。

 

不管怎么样吧,那些说了N年又N年的人和片子已成经典,其中一些人作古,一些人颐养天年,毕竟都是古稀之人,但竟然一个人不仅活着而且还站在摄影机旁边,这个人就是瓦尔达。

 

最早瓦尔达这个名字进入我脑子是2000年,那时听说这个过70的人还在拍片,而且是用“小DV”拍的,片子名叫《拾穗者》。一个“老电影人”(实实在在使用胶片拍摄),年过七旬,竟然用数码小DV拍片,这在我待的这个国是难以置信的事,不可想象一个身怀功名的老电影人胆敢用“业余的”“老百姓才用的”那种DV去拍片,自毁名声啊!但法国人瓦尔达就这么干了!

 

后来想想,法国有“镜头可以笔一样写作”的散文电影克里斯·马克等等先例,还有,出自六十年代的“法国新浪潮电影”,当初就是一帮“电影手册”杂志的人干起来的,他们批评腐朽电影到烦闷不止时,干脆“骂不如自己动手去拍”,真正的革命不是破坏而是创造,如此艺术传统延续下来,有70老电影人瓦尔达手持DV拍片,这也没什么奇怪的。

 

2000年时我被瓦尔达名字吸引,我当时正是近乎痴狂于“自由小DV”让我摆脱大设备及影像制作陷阱时期,一个简单理由是,人家老电影人都敢这么干,我还顾忌什么?可以说,那时“瓦尔达与DV”是直接刺激我的一种观念。

 

差不多20年过去,有关DV的功能与革命已经淡出话题,今天的高清4K等新武器,依然轻便型,高画质也不是问题,焦点依然是:你到底用它干什么?

 

在《脸庞·村庄》片子里,瓦尔达干的首先是旅行之事,她邀约一个叫JR的人一同旅行,JR是一个图片与装置艺术家,他用普通人头像图片在公共场所做装置,比如在某个教堂地面铺满数百人的面部图片,所以瓦尔达起念头邀约他一同旅行并共同完成这部和“普通人的脸”有关的影片。

 

瓦尔达和这个可称她的“下一辈年轻人”JR开始旅行,旅行目的地是法国一些偏僻地方,如小镇,码头,小村子,矿区(法语大概统称之为“村庄”),旅行途中干的事是给当地人拍照(全身照),再把这些照片印制成巨幅像张贴在当地墙(两层楼墙面)、码头集装箱、海边巨大岩石上。到达一个地方,接触,交谈,照片拍摄,巨照印制出来,再完成在巨大公共物体上,“小人物也有巨人像”的道路铺设中,情感,故事,思绪伴随其中,每一个地方每一次照片的完成,就是一次人性温暖的舞台打开。

 

当然,影片中瓦尔达和JR不只是跑路和干活,有一些闲暇,伴随一些对话,涉及回忆(比如JR的成长童年,比如瓦尔达谈到老朋友戈达尔,在瓦尔达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),还有癖好(比如JR为什么始终不肯摘下他的墨镜让别人看他的眼睛),还有内心(比如瓦尔达对死亡的看法),有这样一些谈话伴随旅途,影片更加放松地进入观众内心。

 

影片拍得很美,大自然背景下的人的活动,很有视觉感,片子基本由中短镜头构成,节奏舒缓又紧凑,再配以适量音乐,90分钟片子很舒服看下来。

 

我看这部片子是在上海虹口影院的主影院,过千人的观众席几乎全满。影片结束,两次掌声,一次是出字幕时,一次是字幕走完。这种掌声通常是献给将要出现在影院的导演的,但瓦尔达不在,JR也不在,银幕下空无一人,掌声献给遥远的巴黎瓦尔达。



吴文光影像笔记

吴文光影像笔记㊾ | “这绝不是一部电影” | 伊朗导演贾法·帕纳西

吴文光影像笔记㊿| 隔岸观“火” | 《纪录片:历史、美学、制作、伦理》序(李道明著)

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1| 人民啊人民!|(《柬埔寨之春》克里斯·凯利,英国)

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2 | 针孔:个人眼睛对公共空间的注视

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3|“我”→家庭记忆→国家历史 |《亲密正义》莉赛特·欧罗兹科,智利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